9月2日,北京市發布“清潔空氣行動計劃”,征收交通擁堵費提上日程。收費治堵的決策方式,引發諸多爭議討論。搜房搜房網網
贊成者認為,擁堵收費能夠降低車輛使用強度,緩解交通擁堵。但更多人陷入一種“收費焦慮”。導致擁堵的到底是什么原因?收費又能起多大作用?如果作用不大,收費的依據又不能公開透明,收費可能淪為自肥的工具。搜房網搜房網
早在2010年,面對日益嚴峻的“堵勢”,就有廣州市政協委員提議征收擁堵費;為此廣州市交委多次提出要對收費進行調研,但頻頻引發輿論強烈反對。至今,廣州尚無收費時間表。搜房網
全民為擁堵交費買單,地方政府部門不因管理和規劃過失擔責,反而得到收費獎勵。難道還要鼓勵政府不作為、亂收費?這是很多廣州市民反對的重要原因。搜房網
十多年來,國內“以卡為主”的治堵政策不斷出臺,如今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全部實施了限購政策,很多購車者只能望“牌”興嘆。但記者發現,從限牌到限號等治堵政策出臺,聽取社會意見、公開制定過程的少,職能部門一錘定音、迅雷行動的多,走聽證程序的更是鳳毛麟角。搜房網
專家指出,收取擁堵費這樣針對長期過程的治堵措施,幾乎涉及所有交通參與者。該不該、能不能收,理應公開制定政策,充分聽取吸納民意,讓政策制定部門和市民都充分參與討論,把問題想細、想透、想清楚。如果政府“拍腦袋”定政策,程序有疏漏,公眾難免有意見。搜房網
而在開征擁堵費的背后,公眾和專家也解讀出城市管理者暴露出的收費沖動。一些市民認為,以收費治堵,是否合理,仍待厘清。搜房